帮你快速找医生

催眠疗法-寻找失去的记忆

2016年04月27日 808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何蕊芳团队心理案例分享(1)------失去的记忆

       大多数人可能都听说过“失忆”这个词吧,我们也经常会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看到相关内容,某某受刺激了以后失忆了,不能认识他最亲近的人,和亲人面对却不能相认,活在两个世界,给家人带来莫大的痛苦。在5.12地震那一年,我刚好接了这样一个病例,在这里与各位分享一下。

       A女士,33岁,小学文化,已婚,母亲去世,父亲健在。育一男一女,儿子10岁,女儿3岁,甘肃某山区农民,与邻居争吵打架后肩、腿等部位软组织损伤,不认识人,心急,失眠,自言自语,送至当地县医院救治,头颅核磁未见异常,诊断:“多处软组织损伤,急性应激反应。”5天后外伤好转,心急、失眠、自言自语未见减轻,不能进行有效交流,不能述及吵架原因及过程,送我院心理科就诊。入院后精神检查:意识清楚,定向力不完整,时间定向:只知道是冬天,具体年月日说不出来,或者信口开河。人物定向: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不知道自己是谁,也认不出看护她的亲人,认识医生,护士。地点定向:反复让记住床号,无法记住。知道自己在医院,具体那个医院无法说清楚。入院诊断“急性应激障碍?癔症性失忆”。给少量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1mg一日两次,一周后失眠、心急、自言自语等精神症状全部消失。仍然不能认出亲人,不能回忆纠纷开始以后的事情全部遗忘。家属非常着急,将利培酮加量,一日两次,一次2mg,茴拉西坦等脑营养支持治疗,10天,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震颤等药物副作用,加服“盐酸苯海索片”,2mg,一日三次,药物加量,锥体外系反应消失,记忆没有恢复,不能认识家人,患者社会功能部分恢复,主动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力劳动,打扫卫生,自己去食堂打饭,生活能自理。患者表情呆板,家属表示不能接受。将“利培酮”减至1mg,一日两次。10天,锥体外系反应消失,患者表情自然。记忆没有恢复,考虑到病前有纠纷,排除诈病。患者自纠纷起至今,1月余,一直没有见到过3岁的女儿,医院安排家属,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3岁女儿突然带到患者面前,观察患者反应。于是将小女孩从60公里以外的家里接到患者身边,女儿看见妈妈后,扑过去喊妈妈,患者只是拍拍女儿女儿的头,说“哪里的小孩,还心疼”,对女儿的亲昵没有表示,给丈夫说:“赶紧把你家娃带走。”然后,患者像没事的一样自顾自的走出病房,似乎这个孩子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时接近年关,已经是腊月26,患者家属非常着急,病人记忆力不恢复,他与邻居也无法评理,讨说法。

       经过病例讨论,决定用催眠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记忆。经过暗示敏感性测试,治疗室准备,故事编排。开始催眠治疗。用渐进式先放松,引导患者进入3级催眠状态时,用事先编排好的故事进行导入,故事的主题是回家,(前期背景资料收集,患者生病以后没有见到过父亲,父亲身体不好,一直非常牵挂患者的情况)。第一个场景:回家见到父亲,父亲的样貌,神情,父亲所表达的担心、问候,用父女的亲情作为突破口,唤醒患者对父亲的记忆。在引导患者进入父亲家门,握住患者的手,在此刻,患者开始摇头、皱眉,表情非常痛苦。此时,医生没有让剧情进展,只是引导病人体验自己住院以后父亲的牵挂,给了5分钟时间来体验;第二个场景:接下来的场景是让患者将自己的伤害经历告诉父亲。我们本来担心这次阻抗会更大,病人的只是皱了眉头,并没有前面那么痛苦的表现。第三个场景:父亲陪患者来到自己家,来到争吵的场地,模拟场景再现,患者再次出现阻抗,开始摇头、皱眉,表情非常痛苦。催眠深度仍然维持在3级左右。第四场景:父亲表达他对病人的希望。唤醒。

       唤醒后,请当天的陪护,病人的家属走进治疗室,没想到,家属一进门,患者就喊“小红”(化名),家属的名字,家属拉着病人的手热泪盈眶。病人也泣不成声。在场的医生也是很受感动。认出了家属,大家都平静了一下情绪,我们询问了当时发生冲突的经过,病人逐一叙述。记忆全部恢复。

       这个病人也许其他医生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只要能治好病,都是好办法。在这里给各位简单介绍一下催眠:

       催眠并不是像我们所了解的那么神秘,他就是一种专注于某一点的状态,主要作用是激发一个人的潜能,通过“暗示”的原理,达到改善的目标。

催眠术的介绍

一、 催眠相关的概念

       催眠(Hypnosis)的概念   指在被催眠者愿意的前提下,催眠师通过语言将被催眠者引导至潜意识开放的状态下,将可以帮助被催眠者达成改变的观念植入于他的潜意识,以达到帮助被催眠者改变行为习惯、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

       催眠状态   指暗示导致的一种表面上与睡眠相似的恍惚状态。此时个人变得易受暗示并对催眠者的影响产生反应,可回忆起已经遗忘的事件,以及消除心理症状。

       催眠的操作流程   被催眠者先平静而舒适地躺在催眠床上。在催眠过程中,暗示的语言必须坚定有力,简单明确、清晰,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应。

       暗示是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催眠就是暗示作用。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催眠是采用特殊的的行为技术并结合言语暗示,使正常的人进入一种暂时的,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状态也可由药物诱发,分为自我催眠与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师的影响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事情,说出病历,病情,内心冲突和紧张。催眠还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既催眠疗法)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冲突、失眠以及其他的身心疾病。催眠是用来改善和治疗人们心灵创伤的疗法。

催眠的适应症   

       神经症

       抑郁症,焦虑症,酒精依赖,强迫症紧张症,恐惧症,口吃症,自卑,贪食症,厌食症,恐病症,厌学症,疑病症,网络成瘾,强迫症,神经衰弱症,情感挫折,失恋者,社交恐怖症,产后忧郁症。

       生理障碍

       过度自慰,阳痿早泄,异常性心理,性心理障碍,急慢性胃炎,洁癖,胃痛,神经性哮喘,神经性尿频,遗尿,性欲缺乏症,性功能障碍,梦精遗精,麻痹性癔病。 

       儿童行为障碍

       包括咬指甲,拔头发,遗尿,口吃等儿童不良行为,儿童退缩行为,儿童多动症。

       神经系统疾患

       包括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神经病,失眠,先天性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

       其他用途

       增强自信心,增强行动力,提升销售业绩不良习惯的改变,提高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克服恐惧,戒酒,戒烟,减肥,减轻压力,术后镇痛,疼痛控制,无痛分娩,减轻癌和关节疼痛,改善肌体抵抗力,破坏或消除由于病毒引起的湿疣和其他疾病等等。

       从催眠术的实施过程看,它并不神秘,那些将人诱导进催眠状态的手段利用的就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反应。所以重新认识催眠术,还催眠术以本来面目,应当是科学工作者的义务。

催眠的注意事项

       一、实施催眠的环境和时间设置

       环境设置:最好选择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的环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轻松、舒适和安全。

       时间设置:一般一次催眠1小时左右,根据催眠中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视具体情况调整。作为治疗性的催眠最起码5次治疗,第一次为适应性治疗,第二次才真正开始治疗;一般每10次为1个疗程。当然,由于个体差异有人并不一定需要做完整个疗程就全面恢复。

       二、接受催眠调整期间的生活习惯

       每次治疗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饱;消除杂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治疗;绝对禁止饮酒(饮酒后会出现头昏、头痛、烦躁等反应),尽量不服用人参、激素等;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师真实反映治疗后的体验和变化。

       三、实施催眠的禁忌症

       虽至今未见催眠暗示伴发严重后果的实例报导,但实施催眠仍应注意选择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禁忌症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下会促进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

       2. 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状加重。

       3.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

       4. 对催眠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经解释后仍然持怀疑态度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