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浅谈麻木的临床诊断

2024年06月25日 2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麻和木或麻木都是感觉异常的表现。但是在临床上,医生与病人所指肢体麻木往往是不一样的。

病人常把紧绷感(可见于水肿)、冷热感(可见于血管舒缩功能失常)、酸胀感(可见于肌肉扭伤、缺血、炎症等)、运动障碍(肌肉、关节疾病或运动神经损害)说成麻木(感觉神经损害)。

其实,肢体麻木可简单地从下面三个方面去理解:

①感觉增多:蚁行感、虫咬感、电麻感等;

②感觉减退:也就是痛觉、触觉减退,感觉皮肤变厚了,要用力掐才感觉出来;

③感觉消失:冷、热、痛、痒均不知,像不是自己的身体一样。

麻木的原因一般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方面。拿常见的上肢麻木举个例子,常见的原因有:

1.生理性原因:正常健康人在寒冷环境、睡姿不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的情况下可出现上肢麻木的现象,这是生理性的,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改变环境或姿势后可逐渐缓解。

2.病理性原因:

1.⑴颈椎病:突出的椎间盘等压迫邻近的脊髓或神经可引起手臂的麻木症状。

⑵胸廓出口综合征:斜角肌紧张压迫臂丛神经可引起手臂麻木。

⑶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因为各种原因受压迫可引起手部疼痛及麻木。

2.糖尿病:糖尿病能累及周围血管和神经而引起手臂发麻。

3.脑血管病:如中风可以导致对侧的肢体发麻,常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

4.血液循环不良:动脉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症)或静脉疾病(如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可引起手臂血液循环不良而出现发麻的症状。

在临床上,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会认为麻比痛更严重,因为麻可能提示神经受损较重,“疼_麻_木_瘫”多数意味着疾病的严重程度逐级进展。

很多患者还经常会有这样的疑虑:我原来麻,最近不麻了,是好了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因为麻木、疼痛等症状既是病人的主观感知,也是神经功能的客观表现。在判断病情是好转还是加重时,我们不能单凭症状来判断,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医生专业的感觉功能的查体、神经电图、影像等多方面的客观证据来判定。有时候疼痛在造成困扰的同时,何尝不是身体在给你报警或求救呢!

所以,如果你出现了上肢麻木的症状,在排除姿势不正确压迫神经等原因引起的一过性表现后,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尽早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因对症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