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肝豆状核变性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

2014年12月29日 878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以慢性进行性肝病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是少数可以治疗的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预后是患者本人及家人最为关心的,也是肝豆状核变性专科医师必须熟悉的一个问题。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系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获得近似于正常健康人的学习、工作和寿命。具体地说,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预后情况和下列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一.早期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常引起多个系统损害,且症状多样,临床上极易误诊,其预后与确诊早、晚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使临床前期患者不出现症状,临床期患者获得长期症状缓解,这样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寿命明显延长。若不予以治疗,患者会因病情进行性发展而致残或致死。早期诊断治疗,可使患者获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和寿命。否则症状进行性加重,直至死亡。一般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初治年龄>15岁、或(和)头颅MRI病灶严重者,药物治疗难以改善症状,其脑皮质发生坏死、囊变等改变是不可逆的。Robeas和Sehilsky在肝脏病杂志上发表了美国肝脏疾病研究学会(AASLD)制定的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推荐意见:(1)对所有有自身免疫性肝炎表现的患儿均应该进行肝豆状核变性筛查。(2)对所有非典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成年患者或对标准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的患者均应进行肝豆状核变性筛查。(3)对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表现或肝脏病理检查发现有非酒精性脂肪肝改变的患者均应考虑肝豆状核变性可能。(4)对任何伴有Coombs阴性的血管内溶血、血清转氨酶轻至中度升高或血清AKP(IU/L)/血清总胆红素(ms/dL)比值<2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均应高度怀疑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是少数发病率较高,而又可有效治疗的疾病之一,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差异较大,误诊相当普遍。因此临床上出现不明原因的肝硬化、肝脾肿大、一过性黄疸;持续性ALT升高而无肝炎症状;不明原因长时间肢体震颤;讲话含糊不清、呛咳、吞咽困难而无明显颅神经损害;不明原因反复持续血尿、浮肿,应警惕肝豆状核变性,应进一步检查角膜K-F环,并结合血清铜蓝蛋白、血清铜及24 h尿铜测定,及早明确诊断,尽早驱铜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