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小儿发烧的居家处理

2020年05月16日 806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发热,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只是一种症状,不是疾病。所以,家长不要只关注发热,重点是寻找原因。怎样识别发热呢?平静状态下腋下体温大于37.3℃称为发热。低热37.3-38.0℃;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低热对身体危害不大,对于某些疾病,还有利于病体康复;那么如果中热、高热、超高热持续时间比较长,则可引起机体损害,人体代谢率增加,耗氧量增加,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利影响,故需采取退热措施以及精心的护理。

在下面情况的下需要及时就医:孩子年龄小(特别是3个月以下);呼吸急促;烧退了以后精神差;频繁呕吐;发热持续时间长等等;

孩子发热一般持续3-5天左右,除了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按需要选择是否用其它药物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合理地使用退热药。

儿童退热药目前比较安全的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原则上首选口服制剂而不是塞肛,只有不耐受口服比如呕吐明显才考虑使用塞肛,如果不得已选用了塞肛剂,也请只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两种。对乙酰氨基酚间隔4小时、布洛芬需间隔6小时及以上可以重复使用。目前的新观点是不常规推荐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尽量单独使用。有些家长担心发热会烧坏脑子引起脑炎;担心发热会烧坏肺引起肺炎。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确切的。真正造成脑炎、肺炎的凶手是病毒或细菌、真菌等病原体,而非发热本身。

发热的处理有两个大的新观念:第一,退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舒适度,不再是看体温数据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退热药不会缩短疾病时间,但会增加生病期间孩子的舒适度。如果孩子没有不适表现,即使体温超过了38.5度也可以不需要使用退热药。即便体温没到38.5度,但孩子精神不佳、疲惫等不适,也可以使用退热药。如果孩子睡熟过程中,体温大于38.5度,只要孩子安稳睡觉,是不提倡把孩子叫醒强行给药的,连续的睡眠可能对孩子利益更大。第二个进展是否定了物理降温(温水搽浴、温水泡澡和退热贴之类冷敷产品)在大多数时间只会增加孩子怕冷等不适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休息。所以不要刻意去给孩子物理降温。

此外国内国际指南明确不推荐使用尼美舒利、阿司匹林、安乃近、氨基比林等其他退热药,更不主张激素(地塞米松等)退热。一些中药复方制剂,虽然在药名上标有“退热”字样,效果不确切。其次更不推荐灌肠退热、酒精擦浴、捂被子等方法来退热。

对于穿衣多少、是否使用空调:请结合孩子自己的舒适度,酌情调节。如果孩子畏寒、寒颤等,需酌情增加衣服;如果孩子出现热、出汗,可减少衣服。均可使用空调来调节到孩子舒适的温度。

饮食方面:无任何忌口可言,不需要回避任何食物(如鸡蛋、肉类等),在发热的时候,机体对于能量是一个消耗的过程,所以吃鸡蛋也可以补充机体的消耗。鼓励适当多喝水(果汁也可以)。避免发热引起孩子脱水的现象。

小结:

1、发热不是病,只是症状

2、只推荐两种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3、优先使用口服退热药而不是塞肛

4、首选单独使用,不推荐交替使用

5、根据孩子的舒适度来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

6、物理降温已不再推荐

7、发热的护理:合理增减衣物,调节室温使孩子舒适,鼓励适当饮水,无忌口食物。

8、不推荐尼美舒利、安乃近等退热药,也不推荐灌肠退热、酒精擦浴、捂被子等方法退热。

9、孩子精神差、年龄小需及时就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