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每年上百万人丧命,日常8大致病细菌不得不防!

2017年11月10日 9544人阅读

前几天,小编被一条新闻吓得不轻!

江苏29岁的方女士在怀孕30周突然发烧,家人将她送到了医院产科。医生做常规胎心监护,发现胎儿的心跳异常,马上进行剖腹产。宝宝出生后检查发现血液有问题,感染了单核细胞增多李斯特菌。让人惋惜的是,宝宝感染了败血症,经过全力救治还是不幸夭折。医院紧急为方女士也进行了类似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她的宫内感染李斯特菌,宫腔出现脓肿。医生推断原因是:方女士吃了冰箱里被病菌污染的食物。

细思极恐!!小编查了资料得知:全球每年上百万人因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丧命...

很多人不知道,陪伴人终生的生物并不是你所喜爱的花草或小动物,而是细菌!日常中人们和细菌打交道的机会比其他任何生物高千万倍。这些细菌很多是有益的,但有些是可能致病致死。

那么,生活中常见致病细菌杀手又隐藏在哪里?如何防护呢?


李斯特菌

新闻中夺去新生儿生命的李斯特菌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主要以食物为传染媒介。李斯特菌是一种典型的“冰箱细菌”,在4°C~7°C的环境中生长最活跃,在零下20°C的情况下仍可存活一年。

含有李斯特菌较高的食物包括,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和冰激凌等。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遇上低温会迅速繁殖,而后污染周围食物乃至冰箱,大大增加罹患肾炎、败血症、脑膜炎的风险,免疫力低的人(孕妇 、幼儿、老人)更容易感染。

如何预防?

1.剩饭剩菜需凉透后再放入冰箱。因为热食物突然进入低温环境中,食物中心容易发生变质,而且食物带入的热气引起水蒸气的凝结,会促使霉菌生长。

2.带包装的食品不要连同包装袋直接放进冰箱里。这样会给冰箱环境带来污染,最好放在保鲜盒里。另外,生鱼生肉也最好放在保鲜盒里。

3.食品必须彻底加热,尤其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品,加热温度都至少要达到70℃,且持续两分钟。煮鸡时,如近骨部分还生的话,要回锅直至完全煮熟。冻肉、冻鱼等,烹调前须彻底解冻。

4.冰箱要定期清洁,尤其是夏天,最好每月清洁一次。把冰箱腾空,用毛巾蘸清洁剂或醋擦拭干净。特别是冰箱门上的密封条,可能藏匿着多种细菌、微生物,可以用酒精清洁。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菌,这些细菌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如猪、牛、羊、狗、鸡、鸭及鼠类的肠道内,当动物发病时,此类菌属可以侵入其血流、内脏及肌肉组织,蛋类也常被此类菌所污染。不久之前,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腹泻事件就是因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鸡蛋所致。

这些细菌通过接触过该病原菌的器皿、手等再接触熟食和凉拌菜等,就会在上面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内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后,由于细菌和内毒素的作用,刺激胃肠粘膜,引起粘膜的充血、水肿、肠液分泌增加,产生剧烈胃肠道反应。

如何预防?

食用鸡蛋之前一定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将鸡蛋放入锅中大火煮开1分钟,然后文火继续加热6分钟左右,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细菌的滋生。当然,整个过程中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保证你双手的干净,在食用鸡蛋之前,一定要再次清洗双手,防止将手上的细菌吃肚子里;第二:保证鸡蛋一定要熟透。

另外一种特别容易感染沙门氏菌的食物就是黄瓜,我们常说带刺的黄瓜新鲜,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凡事有利弊,它密集的毛刺中更有可能沾惹大量的沙门氏菌。因此,刚买来的黄瓜在流水中冲洗2~3分钟,尤其注意将毛刺清理掉,然后放在撒有少量食盐的清水中浸泡5分钟左右。


阪崎肠杆菌

阪崎肠杆菌(又称阪崎氏肠杆菌)是肠杆菌科的一种,1980年由黄色阴沟肠杆菌更名为阪崎肠杆菌。阪崎肠杆菌具有耐热,耐干燥,对渗透压的忍耐力较强等特点,可长时间生存在干燥的环境中。阪崎肠杆菌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菌血症,死亡率高达50% 以上。

目前,微生物学家尚不清楚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来源,但许多病例报告表明婴儿配方粉是目前发现的主要感染渠道。配方奶被坂崎肠杆菌污染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奶粉本身就含有少量坂崎肠杆菌;二是通过周围的环境和被细菌污染的器具或者双手进入配方奶。

1958年至今,全世界共报道120起阪崎肠杆菌的感染事件。我国于2010年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10)中明确规定,供6个月以下婴儿食用的婴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检出阪崎肠杆菌。

如何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幼儿配方粉应使用不低于70度的热水冲调,并且冲调后应在2小时内尽快喂哺;如需预先冲调,冲调后应快速冷却并且存放在不超过5度的冰箱内,并在冲调后24小时内饮用,喂补前需重新加热;对于早产、体重低或免疫力低等高风险婴儿,应使用商业无菌的液态婴儿配方奶粉。


肉毒杆菌

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物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肉毒毒素,该种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剧毒物,可抑制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导致肌肉松弛型麻痹。人们食入和吸收这种毒素后,神经系统将遭到破坏,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如何预防?

肉毒杆菌常常滋生于密封、隔绝空气的地方,比如开封的罐头食物、胀气的密封食品等。在生活中,食品如有异味、胀气的情况,切勿食用!肉制品最好吃熟食并彻底加热。因为肉毒杆菌不耐热,通常在75-85℃高温下加热10分钟,或100℃加热1分钟即可杀灭。

一旦发现出现肉毒杆菌中毒的症状(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应携带可疑食物立即送患者去医院治疗。医院或防疫站通过对可疑食物作细菌学检查,协助医生尽快明确诊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球状细菌,在显微镜下它们聚集成簇,像葡萄一样。这种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人和动物是它们的优良居所。在健康人中,鼻子、喉和手是最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此外,如果有伤口,伤口处也容易大量滋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最容易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食物有:肉类、禽类、蛋类、水产类、奶制品等等。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

如何预防?

1.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定期对生产加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患局部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要暂时停止其工作或调换岗位。

2.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应在低温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贮藏食物,并且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3.高温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热和干燥的抵抗力较一般无芽胞细菌强,加热80度以上,30分钟才被杀死。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状,广泛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鱼虾蟹贝都是常见的可能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特别是牡蛎、毛蚶、蛏子等滤食性贝壳类。而且其生存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一个月以上。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是引起急性肠胃炎的主要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有一到两天的潜伏期,之后急性起病,常见症状就是腹痛、腹泻,呈喷射性水样便,可能混有粘液或脓血,一天大便5-6次,多的可达10多次,伴有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表现,还可能出现头疼、发烧等症状。

如何预防?

1.海鲜煮熟煮透:副溶血性弧菌还是比较脆弱的,怕热也怕酸,加热到80-90℃时一分钟就能把它们杀死,在食醋中数分钟就会死亡。所以,吃海鲜时只要蒸熟煮透,就不用担心副溶血性弧菌了。

2.避免交叉污染:避免生鲜海产品及其盛放、处理的器具污染其他食品。我国报道的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除了海产品外,还有凉拌菜、咸菜和熟食制品,多是因不规范操作导致交叉污染所致。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通称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

大肠埃希菌通过被粪便污染的土壤和水等来污染食品,或者经过带菌者的手、被污染的器具等来污染食品。常见污染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冷荤、牛肉、生牛奶,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饮料等食品。

如何预防?

1.不吃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牛奶、肉等动物性食品;

2.不吃不干净的水果、蔬菜;

3.剩余饭菜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4.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链球菌

链球菌属是链球菌科的成员之一,在痰、渗出物及动物排泄物中可生存数周,在尘埃中无日光照射时可生存数日,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从水、尘埃、乳汁、健康人的鼻咽部、人及动物粪便中皆可检出。

链球菌属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分两类:一类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体炎、脓皮病、肺炎等;另一类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等链球菌感染为人类常见疾病。其中肺炎链球菌除了可引起肺炎外,还可导致中耳炎、菌血症及脑膜炎。脑膜炎可能会造成听力障碍、痉挛、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如何预防?

入冬后天气渐渐转凉,尤其是孩子更容易患严重的肺炎链球菌感染,更应注意预防。

1.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是特异性预防措施。最常用的是7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使用的对象是5岁以下儿童。

2.应根据其年龄、发育状况给予孩子足够的营养,积极防治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因其与肺炎的发生及治疗效果均有较密切的关系。

3.孩子要多到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

4.保证居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由于细菌常经由飞沫传播,在家人或周围儿童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要尽量让孩子少与他们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