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 科室: 急诊科 
  • 别名: 高原反应 急性高空病 acute high altitude sickness
  • 症状: 头痛 呕吐 恶心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暂无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急性高原病的国家。远在公元前328年汉成帝大将军杜钦向当时的丞相王风上书,建议不派专使去克什米尔及阿富汗等地。因为去这些地方要穿过皮山山脉(今喀喇昆仑山口)的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会引起剧烈的头痛、头晕及呕吐。这些症状同现代急性高原病的表现一致,足见当时已对高原病有了认识。
急性高原病(acute altitude sickness)是人体急进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随着高山旅游业及高原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原人进入高原,这对如何积极有效地防治急性高原病提出了重要课题。目前,关于急性高原病的命名和分型,国内外基本趋于统一。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国际高原病专业会议将其分为轻、中和重型急性高原病。轻型(I度):虽有症状但能正常活动,可以继续登山;中型(Ⅱ度):有严重症状,活动能力下降,不能继续登山,需要卧床休息;重型(Ⅲ度):病情进行性发展,并出现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要急救并护送平原或低海拔处。[收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急性高原病的国家。远在公元前328年汉成帝大将军杜钦向当时的丞相王风上书,建议不派专使去克什米尔及阿富汗等地。因为去这些地方要穿过皮山山脉(今喀喇昆仑山口)的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会引起剧烈的头痛、头晕及呕吐。这些症状同现代急性高原病的表现一致,足见当时已对高原病有了认识。
急性高原病(acute altitude sickness)是人体急进暴露于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随着高山旅游业及高原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原人进入高原,这对如何积极有效地防治急性高原病提出了重要课题。目前,关于急性高原病的命名和分型,国内外基本趋于...[详细]

病因

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多数作者认为,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关(p<0.05),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发病机制

低压性低氧是引起本病的基本原因(图1)。但它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 肺通气是氧运输过程的第一步。高原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泡氧分压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从而使机体摄取较多的氧。然而,有些人特别是那些患高原病的人,对低氧刺激后的肺通气量并不明显增加,出现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Hypoventilation)。Hackett认为肺相对通气不足可能由于原发性呼吸驱动减弱(低氧通气反应),或由于继发性通气抑制(Ventilatory Depression)引起。Moore等对8例曾出现急性高原病症状者(易感者)和4例无症状者进行低氧通气反应(HVR)的对照研究,发现前者的HVR明显低于后者。当模拟4800m高原时,与对照组相比,易感者的肺通气量降低,呼气末PCO2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而且出现急性高原病的症状,提示在平原通气反应低的人,进入高原后易发生急性高原病。因此,低氧通气反应高低,被认为是预测急性高原病的良好指标之一。
2.体液潴留和体液重分配 Singh等观察到当平原人快速到达4500m高原后,多数人出现面部和踝部水肿,多尿和体重减轻,但一般在2~3天的高原习服后恢复正常。然而,有少数人恢复时间延长,并出现尿少,体重增加等。体重增加与高原反应的严重性呈正相关。利尿剂和皮质激素可预防和治疗急性高原病。这些资料证明,体液潴留或体液从细胞内向细胞外的转移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有关。体液潴留的机制较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急性高原病包括高原肺水肿病人血浆或尿中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浓度升高。ADH分泌增多导致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中水分重吸收增加,从而出现水肿、尿少。但也有人认为,抗利尿激素只在高原肺水肿时增加,而急性高原病并不明显增加。Bartsch等发现急性高原病易感者进入4559m高原时肾素和醛固酮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肾素由肾小球旁细胞合成和分泌,在肝脏中形成的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sinogen)的作用下降解为血管紧张素I(Angiotensin I),后者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可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并作用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促使醛固酮分泌,从而增加钠离子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和钠水潴留。另外,还发现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增高,说明缺氧也可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排尿。因此,病人的尿少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也有关。
3.颅内压增高 急性高原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及夜间周期性呼吸等神经系统的症状,这些症状与颅内压升高有关。Mastsuzawa等对10名健康人模拟低氧8h后,作了脑部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凡有严重急性高原病症状者,大脑白质出现水肿。最近(1998)Hackett等观察了9例高原脑水肿的脑部MRI,其中有7例大脑白质,特别是胼胝体水肿,而灰质未发现异常。目前认为,中、重型急性高原病多半有脑间质水肿,但轻型者是否也发生脑水肿尚不明确。其脑间质水肿的机制尚有争议。按传统的理论,缺氧直接抑制Na-K-ATP酶,使钠泵失活,钠离子在细胞内积累,进而发生脑水肿。但近来有人发现,在高原由于脑血流量增加,脑组织的氧传递维持正常,故缺氧甚至严重缺氧并不影响离子通道。Hackett认为,高原脑水肿是由于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或血-脑屏障的氧感受器通道失调引起的血管性(angio)或间质性(interstitial)脑水肿。其原因为低氧性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压异常升高,从而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中的水分从血管移入间质,出现间质性水肿。动物模型发现,清醒的绵羊吸入低氧混合气体96h,脑毛细血管压从20mmHg升高至50mmHg,血-脑屏障的渗透性显著增加,脑组织水分增加,干湿度比值明显降低。造成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的原因,可考虑既有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又有生物化学因素所致。如低氧性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及压力增高,致使血管膨胀,管壁切应力性损伤,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急性缺氧使血中某些代谢产物,如缓激肽、组胺、花生四烯酸等增加,并导致脑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4.肺气体交换障碍 早期或轻度急性高原病的肺功能无明显改变。但中、重型者肺功能可出现异常,包括肺活量降低、残气量和闭合气量增加,肺部阻抗减弱。Kronenberg等报告,正常人从海平面快速到达3800m地区72h时,静态肺顺应性下降20%,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增加。Selland等对高原肺水肿易感者在低压舱内模拟4400m时,肺活量降低,残气量增加,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显著降低。有位学者在海拔4700m发现,急性高原病病人肺弥散量明显降低,并且与急性高原病症状计分值呈负相关。肺功能的异常与缺氧引起的肺间质水肿(pulmonary interstitial edema)或亚临床肺水肿(subclinical edema)有关。如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收缩,肺小动脉阻力增加,以及低氧的应激反应等,促使肺毛细血管和肺泡上皮细胞通透性增高,血管内液体向间质溢入,出现肺间质水肿,其结果既缩小弥散面积,减少肺弥散量,又使肺内水分增多而降低肺弹性,压迫周围小支气管,致小气道阻塞。[收起]
低压性低氧是引起本病的基本原因(图1)。但它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 肺通气是氧运输过程的第一步。高原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泡氧分压升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从而使机体摄取较多的氧。然而,有些人特别是那些患高原病的人,对低氧刺激后的肺通气量并不明显增加,出现相对性肺泡通气不足(Hypoventilation)。Hackett认为肺相对通气不足可能由于原发性呼吸驱动减弱(低氧通气反应),或由于继发性通气抑制(Ventilatory Depression)引起。Moore等对8例...[详细]

临床表现

1.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但各作者所报告的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发生率各有差异(表1)。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肺通气增加如用口呼吸,轻度活动等可使头痛减轻。头痛严重时可能有视力障碍,但眼底检查正常。另外,失眠,多梦,耳鸣,眩晕,精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也常发生。胃肠道的症状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严重者有恶心,呕吐,甚至腹痛。有位学者曾快速到达海拔5100m时突然下腹绞痛,腹胀并伴有压迫感,恶心,有便意但无腹泻;当迅速撤回到4000m时症状逐渐消失。呼吸加深加快,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常为劳力性,若静息时出现呼吸困难,是高原肺水肿的先兆。个别人夜间出现周期性呼吸,频繁性惊醒。
2.体征 急性高原病无特殊体征。通常可口唇、指趾甲床发绀。心率可速可缓,但多数作者报告,有心跳加快或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并偶尔有期前收缩。Singh检查了1975名患有急性高山病者,发现有2/3的人心动过缓。血压可正常,但也会出现一过性低血压或高血压。心尖区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亢进。偶在一侧肺部闻及局限性的干啰音,这可能由肺血管收缩所致,但呼吸音清晰无湿性啰音。严重者面部及下肢水肿。[收起]
1.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但各作者所报告的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发生率各有差异(表1)。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肺通气增加如用口呼吸,轻度活动等可使头痛减轻。头痛严重时可能有视力障碍,但眼底检查正常。另外,失眠,多梦,耳鸣,眩晕,精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也常发生。胃肠道的症状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严重者有恶心,呕吐,甚至腹痛。有位学者曾快速到达海拔5100m时突然下腹绞痛,腹胀并伴有压迫感,恶心,有便意但无腹泻;当迅速撤回到4000m时症状逐渐消失。呼吸加深加快,胸闷,气短,呼...[详细]

并发症

肺水肿合并左心衰竭。

实验室检查

PCO2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其他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示双肺下野片絮状阴影。

诊断

目前国际上对急性高原病的诊断一律用国际高原病专业会议制订的急性高原病临床症状计分法(AMS-score),但国内尚未广泛应用计分法。为便于与国际间进行交流,现将AMS-score计分法的内容简要介绍如下:该计分法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对每一个症状进行自身打分(self-reported score):
1.头痛:无头痛 0,轻度头痛 1,中度头痛 2,重度 3。
2.胃肠道症状:无症状 0,食欲差或恶心 1,中度恶心或呕吐 2,严重恶心和呕吐 3。
3.疲乏和(或)虚弱:无疲乏 0,轻微乏力或虚弱 1,中度乏力或虚弱 2,严重乏力或虚弱 3。
4.头晕:无头晕 0 ,轻度头晕 1 ,中度头晕 2, 重度头晕 3。
5.睡眠障碍:睡眠与平常一样 0,睡眠不如平常 1 ,易惊醒,睡眠差 2,夜间不能入睡 3。
6.精神状况改变:无任何改变 0,嗜睡/倦怠 1,抑郁/模糊 2,昏睡/轻昏迷 3,昏迷 4。
7.共济失调 :无共济失调 0,能维持平衡 1,步态不稳 2,步行易摔倒 3,不能站立 4。
8.周围性水肿:无水肿 0,局部水肿 1,全身水肿 2。
根据上述自身症状计分值,将每个人的体力活动量评价为:0活动量正常;1轻度降低;2中度降低;3严重降低,即卧床不起。症状计分值>4分者可考虑为急性高原病。[收起]
目前国际上对急性高原病的诊断一律用国际高原病专业会议制订的急性高原病临床症状计分法(AMS-score),但国内尚未广泛应用计分法。为便于与国际间进行交流,现将AMS-score计分法的内容简要介绍如下:该计分法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对每一个症状进行自身打分(self-reported score):
1.头痛:无头痛 0,轻度头痛 1,中度头痛 2,重度 3。
2.胃肠道症状:无症状 0,食欲差或恶心 1,中度恶心或呕吐 2,严重恶心和呕吐 3。
3.疲乏和(或)虚弱:无疲乏 0,轻微乏力或虚弱 1,中度乏力或虚弱 2,严重乏力或虚弱 3。
4.头晕:无...[详细]

治疗

治疗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避免发展为严重高原病。轻型病人无特殊治疗,多数人在12~36h内获得充分习服后,症状自然减轻或消失。对症状持续甚至恶化者需要酌情处理,其治疗原则是:
1.休息 休息是重要的治疗措施,过度活动可增加氧耗量,降低血氧饱和度,加重症状。因此,对轻型者要减少活动量,适当休息,但对中、重型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精神紧张,心理很不稳定者,需要给予心理治疗,解除顾虑和恐惧。急性高原病者可以继续留在高原,但要密切观察,一旦有急性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先兆出现时可考虑送回低海拔处,或就地积极有效地进行治疗。
2.吸氧 吸氧对治疗高原病很重要,但对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比预期的要小。间断性小量吸氧有可能延缓机体高原的习服过程。故轻、中型病人原则上不宜吸氧为好,但对特别重者夜间可低流量吸氧,一般每分钟1~2L为合适。
3.镇静和止痛对于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心动过速者可酌情使用镇静剂。一般可选地西泮(安定)5mg,口服或肌内注射。氯丙嗪(chloromazine)0.3~0.5mg口服,每天3次。但此类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缺氧,故应严格掌握,尤其在夜间更要慎用。头痛是最常见症状,严重者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去痛片,acetaminophen),每次1~2片,阿司匹林(aspirin)650mg,口服。恶心呕吐者可选用普鲁氯哌嗪(即胃复安,prochlorperazine)5~10mg,口服或肌内注射,异丙嗪(非那根)50mg口服或肌内注射。据现场观察,舒必利(消呕宁)不但能防治急性高原病的呕吐,而且对晕船晕车者所致的呕吐有较好的效果,它的止吐作用主要是能抑制第四脑室底的呕吐激发区,故对恶心呕吐较重者有显著效果。一般用量为2.5~5mg/次,口服,1~2次/d。氨茶碱(aminophylline)具有舒张支气管,增加心肌收缩力,并可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换气功能,可以常规使用,剂量0.1~0.2g/次,口服,3次/d。
4.利尿剂 大量的研究证实,本病的发生与体内水分潴留有关,因而如何有效而合理地应用利尿剂,视为防治高原病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利尿剂有:
(1)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是一种较强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抑制剂。在国外,特别在美国是公认的首选药,它的疗效主要与利尿和增加肺通气有关。通常进入红细胞的CO2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通常与水结合成碳酸,随后离解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如下式:CO2 H20óH2CO3óH HCO3一。高原缺氧可刺激颈动脉体周围化学感受器,使通气过多,肺泡气PCO2降低,并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动脉血pH值上升,因而抑制呼吸中枢。乙酰唑胺能抑制碳酸酐酶,促使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减少,钠和重碳酸盐排泄增多,尿呈碱性,产生利尿;同时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增高,pH值下降,而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因此,乙酰唑胺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将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增加,提高肺泡氧分压,保持血氧饱和度。另外,由于利尿作用,能阻止体液潴留,减少夜间ADH分泌,降低脑脊液的产生,从而有降低脑压的作用。有些人认为乙酰唑胺主要是用于预防急性高原病,如上山前24h口服乙酰唑胺(醋氮酰胺)125~250mg,2次/的,或每24小时口服500mg。也有些作者主张上山后2~3天内连续服用。小儿剂量每天为5~10mg/kg口服。副作用较少,一般有尿量增多,轻度瞌睡,无力和感觉异常。
(2)螺内酯(([收起]
治疗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避免发展为严重高原病。轻型病人无特殊治疗,多数人在12~36h内获得充分习服后,症状自然减轻或消失。对症状持续甚至恶化者需要酌情处理,其治疗原则是:
1.休息 休息是重要的治疗措施,过度活动可增加氧耗量,降低血氧饱和度,加重症状。因此,对轻型者要减少活动量,适当休息,但对中、重型病人应卧床休息。对精神紧张,心理很不稳定者,需要给予心理治疗,解除顾虑和恐惧。急性高原病者可以继续留在高原,但要密切观察,一旦有急性高原肺水肿或脑水肿先兆出现时可考虑送回低海拔处,或就地积极有效地进行治疗。
2.吸氧 吸氧对治疗高原病很重要,但对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比预期的要...[详细]

预后

发现症状及早处理和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延误诊断和治疗者可致死。

预防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笔者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上山前使用乙酰唑胺,地塞米松,刺五加,复方党参,舒必利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收起]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笔者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详细]